當前機組靈活性政造最流行的方案是所為切缸,即通過改造,使低壓缸能實現零出力運行。從技術和經濟兩個方面講,這個方案都是不可行的。
1、開缸更換或噴塗處理未級葉片是不必耍的,丹東電廠大膽實踐不改造小負荷運行,根本沒有問題。如果真的需要,那么制造時真接用安全葉片就是了。
2、低壓缸零出力運行時,本來凝汽機組變成了背壓機組,熱電牽連度更大了,靈活性反而下降了。如果說限制低庒缸進汽,能多抽汽供熱,那么不改造不是也一樣嗎?
3、就算是低壓缸(葉片)安全了,可是高、中壓缸就不安全了。如要大負荷供熱,中壓缸排汽壓力就升高,高中壓缸各級壓差就減小,大幅變工況,內效率下降嚴重,缸體溫度升高很多,如果一旦超出滑銷系統的承受能力和缸體內應力的限制還有動靜部分軸向間隙的限制,那問題就大的可怕了。
最后說兩句話:
1丶切缸不是熱電解耦措施,作為調峰靈活性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均不存在,存在是無知和利益相加的得數。
2丶引射配汽解耦方案,完全遵循鍋爐(大負荷)和汽機(小負荷)的安全運行狀態,即使在極大的解耦幅度下。
近兩年切除低壓缸越來越流行,大家都認為切除低壓缸能夠實現熱電解耦,有些電廠不惜花數千萬的投資進行改造,但是如果對這項技術進行深入的剖析,會發現這是一個編造的技術騙局。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國內某些專家引用的“汽輪機末級葉片應力峰值”的問題,通過回顧文獻,我們可以查到國內關于“汽輪機末級葉片應力峰值”最早是有王仲博撰寫的《干式冷卻系統汽輪機低壓末級長葉片運行特點及分析》、《小容積流量下汽輪機末級長葉片可靠性的試驗研究》,其中提到了在某電廠實測小容積流量工況下的葉片應力曲線,如下圖所示,其中685mm葉片確實出現了較明顯的尖峰極大值,但是665mm葉片的尖峰值則相對其正常運行值變化不大,甚至就是葉片的安全設計裕量之內,仔細研讀論文可以發現,685mm葉片是自由葉片,665mm葉片是帶圍帶的葉片,由于自由葉片的整體剛度降低,發生顫振的動應力值較高,但是對于剛度較強的葉片形式,其動應力尖峰值不可能引起葉片損傷與危害,這與國內某些專家所主張的“快速通過危險區域”是相矛盾的,因為對于目前運行的主力300MW、600MW等機型,其末級葉片都是采用圍帶、拉筋提高整體高度的葉片形式,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危險區域”。

其次,按照目前實際已經進行切除低壓缸改造的運行機組數據看,切除低壓缸的末級葉片進口參數如下表所示:
其容積流量恰好是切除低壓缸前設計容積流量的37%,正好在王仲博所述論文中提到的“圍帶葉片”的“危險區域”中。
根據以上兩點,所謂的切除低壓缸是根據不需要進行改造的,尤其是更換全密封蝶閥和加裝小冷卻管道,直接通過機械限位或者低壓缸聯通管蝶閥開孔的方式,保證有一定的冷卻流量即可,對于電廠,完全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改造。目前筆者所在的電廠已經采用類似的方式,在不同的工況下調整聯通管蝶閥最小開度的形式,確定了安全穩定的運行曲線,運行效果良好。
另外值得指出的一點是,根據筆者實際的運行情況,發現當低壓缸流量在50-60t/h時,低壓缸末級排汽溫度仍然在允許范圍內,如果繼續降低蝶閥開度,低壓缸流量繼續降低,就需要開啟低壓缸噴水減溫閥,但是這將會導致低壓桿末級葉片的水蝕問題,但是此時繼續關小蝶閥開度的意義已經不大,因為低壓缸進汽流量已經很低,繼續關小蝶閥開度的熱電解耦收益已然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