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瑞銀昨日發表報告稱,預期2022年碳交易將成為工業板塊實現脫碳過程的重要市場工具,預期更高的碳價對企業盈利的影響將會擴大,而中國的碳市場有可能發展成為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770億美元)的重要交易市場,并產生更多碳相關的金融產品。
21年7月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啟動,以占到總碳排放量四成的電力行業被納入。2021年共成交1.79億噸,成交額76億元,平均成交價格42元/噸,瑞銀的報告認為,這樣的交易情況沒有充分反應中國當前減排的現實壓力,2022年碳交易將是更重要的脫碳市場工具。
瑞銀的報告預測,中國未來幾年的碳價可能超過200元人民幣/噸,與當前40-50元人民幣/噸的水平相比將上升4倍以上。
報告稱,基于初步計算估計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總規?赡艹^5,000億元人民幣。與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相類似,報告預期中國大部分的碳交易量,將由未來幾年形成的碳期貨市場所貢獻。
而在最樂觀的市況下,瑞銀預測內地的碳交易市場總規模更可能達到2萬億元人民幣,這將可為交易所和做市商帶來數以億計美元的潛在交易費收入。此外,報告稱新的碳金融產品有望隨市場規模的擴大進一步發展,為內地金融機構帶來新業務。
瑞銀對長期碳價預測的區間上沿約650元人民幣/噸,下沿則與現價即50元人民幣/噸持平。
實際上,我們在去年底的一系列分析中也指出,中國的碳價絕不會停留在當前的水平上,瑞銀的報告與我們不謀而合。我們此前的分析指出,即使碳價提高4-5倍,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也非常小,但是卻能夠極大推動低碳產業和氣候科技的發展,促進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并增加就業。
|